商道 | 王仕城:以“长期主义”书写中国智造传奇
引言
在新能源领域尚处于一片荒芜的时代背景下,一位毕业于清华的工程师,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抉择:他放弃国企的稳定岗位,带领团队从零起步,成功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,从南澳岛上停转的风机,到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储能电站;从被国外设备“卡脖子”的憋屈,到自主研发产品出口海外——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城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创业史,更是一部中国清洁能源技术从拓荒到引领的进化史。

70米高空觉醒的技术报国志
2000年底,南澳岛的海风中,时任国企工程师的王仕城爬上70米高的风机塔筒,俯瞰之下,数十台停转的进口风机如沉默的巨兽蛰伏岸边。”一停就是几个月,老外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只能干等维修。”这位清华电机系毕业生,在这一刻感受到深深的屈辱。王仕城意识到:新能源的未来必须掌握在中国人手中。这个夜晚,他拨通了同学的电话,”我们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新能源技术。”
深耕23载,从拓荒到引领
2002年,王仕城带领团队创立索英电气,“我们把公司名字命名为Soaring,就是飞翔的意思,我们的solgan也是:携手索英,共翔蓝天。是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仁一起,在新能源的蓝天之上,能飞翔出更多的中国品牌。”
“2002年,公司成立当年,我们就研发出了国产第一套光伏并网逆变器,2003年我们推出了第一套电子节能回馈负载,2009年我们研发了第一台国产储能变流器,时至今日,我们一直深耕在这个行业。“王仕城回忆道。
截至目前,索英电气已交付超过16GW的规模化储能项目,连续五年行业出货量全国前三,市场份额超过10%。从北京冬奥会储能保障到新疆乌什构网型储能项目,从青海高海拔光储微电网到安徽阜阳国内最大电化学储能电站,累计完成300余个标杆项目,为客户提供了更高效、更安全、更可靠的储能系统。
用学习打破认知边界
“创业者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。”王仕城始终坚持每天阅读行业前沿论文,亲自参与产品研发计划。2016年,索英电气率先将碳化硅技术应用于电池测试领域,使转换效率突破99%;2022年推出的1600V储能电池专用测试系统,再次刷新行业标准。”我们不做简单的跟随者。”王仕城说,”从单级式架构到构网型控制技术,索英每一次创新都在解决卡脖子问题。”
这种对学习的执着也体现在企业管理上。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”小巨人”企业,索英电气拥有近40项发明专利,主持编制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。”工程师必须保持学习,”王仕城要求团队花足够的时间学习用于技术迭代,”只有不断推演事物本质规律,才能在市场变化中保持领先。”
长期主义者的坚守
经过在新能源领域多年的发展,索英电气与国家电网、三峡、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构建立了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。在国际舞台上,索英的电池测试产品通过TUV、CE等多项权威认证,出口海外多个国家,并服务于全球500强电池企业。”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引领者。”王仕城站在北京研发总部的落地窗前眺望远方,“专业、价值、服务、创新“价值观在他坚毅的目光中流转。
索英电气始终倡导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,为行业持续创造价值。从国产替代到协同创新,索英电气正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核心器件国产化进程,不仅要实现自主品牌崛起,更要助力中国智造品牌走向世界。
结语
从南澳岛风机塔筒上的工程师,到清洁能源领域的拓荒者,再储能行业的引领者,王仕城用23年的坚持诠释了何为技术报国。当国产储能设备在全球市场崛起,这位清华学子用无数次技术突破证明:只要看清未来方向,脚踏实地攻克难关,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定义行业标准。正如他所说:”期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,才会等到机会的来临。”